首页@恒行3注册-平台登录首页
  • 恒行3注册
  • 恒行3登录
  • 恒行3招商
  • 文章正文
    肇越:《经济研究方法论与经济分析体系》课程解析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3-11-30 20:27 文字:【 】【 】【
    摘要: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硕士生导师、香港致富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紫荆教育授课导师。 由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生导师、香港致富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肇越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硕士生导师、香港致富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紫荆教育授课导师。

      由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生导师、香港致富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肇越博士为紫荆-KELLEY金融硕士五期班学员讲授的《经济研究方法论与经济分析体系》,旨在帮助同学们掌握科学的经济研究方法论,建立清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经济学理念。本次课程内容主要为经济研究方法论、宏观经济学框架理论、经济学理论应用三部分。

      为什么把《经济研究方法论与经济分析体系》作为开学第一课?首先,经济是大家热切关注的话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包括很多社会问题,其背后往往是经济问题,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从经济学的视角去分析问题,看到问题的本质;其次,目前国内对经济学的研究并不理想,在概念、数据等方面的认知以及逻辑线条上存在很多问题,甚至缺乏基本的常识和科学素养。因此,无论是对于想要研究经济学的同学而言,还是在实际工作中研读财经文章、研究报告,都需要掌握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被误导,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不同于数学、化学等自然学科,它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因此,一些概念被广泛使用后容易产生偏差和误解。一旦概念理解错误,或者分析结论不对,或者出现所谓的“原创性理论”。

      在房地产市场,我们常常听到“买房适合刚需”,这句话中对于“刚需”这个概念的理解是错的。首先,经济学中的需求有两层含义:第一是需要,第二是需求,前者只是需要商品的某一种属性,和量没有关系,后者不仅有需要,还要有购买能力。当拥有购买能力才构成需求的时候,由于预算约束的存在,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一种商品是刚性的,这便是用错了概念。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通缩和经济衰退,它们之间有关联,但并不永远一致。通缩是商品与服务一般水平的下降,表现为通胀率降到零以下;而什么是经济衰退?美国经济研究局对此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是在连续两个季度里真实GDP的持续下降。有时两者表现出一致性,但是有的时候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今年的疫情导致的经济增速下降,并没有导致通缩的出现。

      一个经济学现象或结论,无论是谁提出的,无论流传多广,首先要看数据,用数据验证其真实性。

      国内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讲美国居民家庭负债消费、超前消费很严重。实际上是否如此?我们看一下2019年美国居民家庭的数据——2019年美国居民家庭总资产127万亿美金,总负债15.5万亿多一点,净资产111.5万亿多,负债率为12.2%,比中国低很多。从数据可以得出,美国居民家庭既没有超前消费,也没有负债消费,但如果不看数据,很多人会信以为真。

      此外,还要防止一个现象——数据挖掘。当我们把经济数据长跨度截开,在样本期内把几个变量之间用计量的方法高度拟合出来一个函数关系,然后证明这个量化模型非常有效,那是拟合出来的结果。如果模型是向样本区域内拟合,则效果无用,向样本外外推才有意义,所以,要截开几段有效外推做验证,防止数据挖掘。

      数据所涉及到的问题,除了数据的真实性、结论的真实性,还有数据的统计口径,以GDP的数据统计为例,有名义GDP、实际GDP。GDP增长率有同比和环比,进行国际比较时又有以美元计价、人民币计价、购买力平价计价……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方法。很多人注意到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很快,因为美国的GDP增长率采用环比年化,而中国采用同比,两者之间几乎不可比,所以要特别注意数据的统计口径。

      在概念与数据之后,是推演的逻辑。在这里首先要提醒大家,任何一个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是因为有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而学科的共同规律需要被充分尊重。就像发展市场经济,很多国家都有经验,探索出其中的规律。那么建设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时,可以因为“中国特色”就不遵循规律吗?显然不能。只有尊重规律,才能少走弯路。

      大家都很关注中国的产业升级,升级之路要怎么走?我们可以从其他国家的发展中寻找规律。从1955年到1970年,日本经济保持了15年高速增长10%;从1968年到1988年,韩国经济在20年间实际GDP增速10%;改革开放后25年,中国经济增速10%。从中可以发现,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高度的一致性,可见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逻辑。

      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是做不了实验的。假设建国后50年代中国没有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而是一直实行私有制和市场经济,那么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怎样的?现在又是怎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论,但无法验证谁是正确的。因为历史是单向的,无法做实验。但很多实验其他国家已经做过了,我们可以研究和总结它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寻找其中的规律和逻辑。

      例如,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中国改革开放25年经济高增长的奇迹并不是我们独有的。日本有“东京奇迹”,韩国有“汉江奇迹”,日韩比我们更早地经历了高增长的奇迹,比我们更早地进行产业升级,有些路他们已经走过了。我们当然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为我所用,这就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视历史研究的意义。

      此外,树立科学的经济学理念,除了以上我们讲的研究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项。第一,共同规律;第二,公理化体系;第三,尊重常识;第四,时空观念,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首先,经济学的研究要因时而变,经济的时间不是物理时间;其次,要注意经济学里的空间概念。小范围内的试点成功不代表大范围也成立,这一点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尤其需要小心;最后,注意研究结论的长期与短期,例如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研究,一个着眼长期,一个着眼短期,本质上不是理念冲突,是时间冲突。

      最后,大家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还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其他经济学的分支或者概念。这里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例如,加里贝克尔研究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把社会学和经济学相结合来解释很多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因;布坎南的公共选择学派,利用成本-收益方法分析研究政治体制的演变过程;国内常常提到的“寻租理论”,研究的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个人或者机构利用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以谋取私利的行为;信息经济学,指信息不对称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例如,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等。正像我们开篇所说,掌握经济研究方法,运用经济学视角和工具去分析问题,会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

      在经济研究方法论部分结束前,为大家推荐四本书。分别是《通论》《国富论》(亚当·斯密著)《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著)《经济思想的成长(上下册)》,希望大家抽时间认真读一下。这四本书可以帮助大家准确理解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经典的宏观经济学框架理论主要讲三个市场——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研究三个市场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

      商品市场的局部均衡即子市场的均衡,局部市场讲的是供需,总需求是消费、工资、政府支出、进出口的总和,如果这四项达到均衡,则实现局部均衡。当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时,则出现失衡。

      其次是货币市场,货币市场的均衡讲的是货币的需求,当流动性等于货币供给,则实现均衡。如果货币增多,出现通胀,通过降低利率刺激企业加大投资,但由于降低利率有下限,从而出现流动性陷阱,导致货币政策的刺激失效,则出现失衡。

      劳动力市场的局部均衡是指劳动力日常出清,供需相等。劳动力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但由于名义工资刚性,当商品滞销时,企业开始减产,进而裁员,于是导致绝对失业,最终出现失衡。

      《通论》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实际上凯恩斯讲的就是三个市场。当这三个市场都实现均衡,则经济整体上就实现了一般均衡。这就是他的整个宏观经济框架。

      从主要生产要素角度看,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人的时代、土地时代、资本时代和技术时代。

      表现为人是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原始社会,渔猎生活时期没有土地和工具,人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各部落间的强弱在于人的多寡,“人多力量大”;

      进入农业社会,人类耕种劳作,土地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所以“地多力量大”;

      四个生产要素轮流起主要作用,资本是主要的生产力,可以简单概括为“钱多力量大”;

      技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技术先进则力量大,对于国家而言,技术先进则更强大。

      我们从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从土地时代到资本时代的过渡,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工厂。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正在经历机器取代人力的过程,但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技术时代,仍然处在土地时代向资本时代过渡的阶段。

      在了解了宏观经济理论框架后,我们需要掌握具体的分析方法。宏观经济视角分析方法通常有三种,第一种静态分析意义不大,我们重点讲解后面两种——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最优增长。

      通常是指分析两个均衡状态的优劣,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从一个均衡状态向另一个均衡状态的转移,逐渐形成一个均衡,从一个均衡向另一个均衡转移更优,这叫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需要注意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进行结构分析时要综合考虑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尤其是结构平衡。

      研究哪一种增长路径最优,这时需要研究一个合理的模式,各国所实行的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之间是有共同规律的,但不同阶段的禀赋优势不同。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禀赋优势是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那个阶段,企业如果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自然会成功,所以服装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当我们丧失劳动力优势后,服装产业开始向越南、柬埔寨这些劳动力更廉价的地区转移,这便是依据禀赋优势进行的自然转移,所以合理的经济模式是演进的。

      当我们讲到最优路径时,会涉及一个经济学概念——潜在经济增长率。它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得到充分使用时(既没有剩余,也没有过度使用)的经济增长率。假设我们每天的工作既没有太清闲,也没有太忙,而是处在一个恰到好处的状态,这便是我们个人的潜在增长率。

      以上就是两种宏观经济视角分析方法。此外,大家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也会接触到一些其他的经济学分支或概念,我们简单介绍一些。

      它是讲用成本-收益分析研究制度演变的路径,信息经济学是制度经济学的一部分,研究信息不对称对于经济运行的影响,包括价格形成和监管理论;

      微观经济学总是假设市场是一个信息对称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定价,而一旦出现不完全竞争,最优价格就不在均衡点上,实际上不完全竞争,甚至完全垄断的市场,是投资的最好标的,垄断包括技术垄断、自然资源垄断、商标或知识产权垄断、行政区划垄断;

      它是经济学里的分支,与制度经济学有关,包括一次性博弈和重复博弈,最常见的囚徒困境属于一次性博弈。一次性博弈永远要选择对自己最优的方式,重复博弈则不可。

      在宏观经济框架理论中,国内对经济政策制定理论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经济政策的制定除了要考虑时空差异和合成谬误外,还要注意经济系统的层级,以及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最后还要注意经济的空间布局。

      经济的空间布局有两个方向可以做比较——横向扩展和纵向下沉。一般早期阶段以纵向下沉为主,在纵向下沉没有完成前,基本不会进行横向扩展。所以早些年西部大开发为什么没有成功?因为没有考虑到产业布局的自然规律,东部经济发展起来后,还没完成纵向下沉,此时向西部扩展,为时尚早。

      而现在的经济热点在哪里?基本在胡焕庸线上,郑州、合肥、长沙,产业转移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这是产业的自然转移。当中部经济建设好了以后,西部的医疗、教育、服务等配套条件逐渐完善起来后,产业自然会向西部转移,这是一个自然现象。

      在掌握了经济研究方法论与宏观经济学框架理论后,我们可以结合具体实例来进行分析。

      怎样看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首先判断其潜在增长率,如果潜在增长率出现自然下移,是不需要担心的。

      如果存在明显失业,说明劳动力要素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假设在短期内资本与劳动力的配比基本不变,那么可以根据劳动力要素的状况推断资本要素是否存在闲置。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就代表其他要素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可以判断经济已经低于潜在增长率,处于偏冷状态。

      如果存在明显加速的通货膨胀,说明可能存在三种情况: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原材料成本快速上升、货币正在快速贬值。假设后面两种情况没有发生,那么明显加速的通货膨胀,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出现短缺(资本要素也出现短缺)。因此,判断经济已经超过了潜在经济增长率,处于过热状态。

      潜在增长率可以通过制度改革、改善外部条件来提高。当前侵蚀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两大因素,一个是五险一金,五险一金使得劳动者的工资被砍掉一部分,无法用于消费,而企业也无法用于投资,潜在增长率受此影响,逐渐下移;另一个是房地产价格,如果十年前投资建厂,2亿用于置地,8亿用于买设备,而十年后,8亿用于置地,2亿用于买设备,投入相同,但产出是十年前的四分之一。

      所以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宏观经济,造成潜在增长率下移。如果这两个因素得到改善,那么潜在增长率是可以提高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经历了25年的高速增长,平均增速超过10%,但经济高增长的奇迹并不仅限于中国,1955年到1970年,日本经济在16年间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长;1968年到1988年,韩国汉江经历了20年的高增长;1987年到1996年,泰国经历了连续10年的高增长。

      我们可以很快否定富裕国家,但贫穷国家也有问题,以中国和尼泊尔为例,同样是贫穷国家,尼泊尔从未出现过高增长,可见,并非起点低就一定会出现经济高增长。

      对此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GDP是3797美元,美国的人均GDP为5300美元;2013年,阿根廷人均GDP为28551美元,而美国已上升到68374美元。一百年前,很多人看好阿根廷,因为阿根廷自然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甚至劳动力素质都比美国好,结果大家错了。实际上,正因为阿根廷自然资源太好,农业和畜牧业太发达,以至于直到1970年还没完成工业化。

      中国人口多,经济增速快,于是大家以为人口多有助于经济增长,但反观印度,同样是人口大国,但是并没有出现经济高增长。可见人口众多并不是出现经济高增长的充分条件。

      在二元经济结构中,一个国家的农业落后,其后出现了新兴的工业化过程,农业人口大量向工业转移,这是经济高增长的一个基本背景。在到达刘易斯拐点之前,这部分低端劳动力的报酬被人为地压低,企业主由此取得了超额利润。再用超额的利润追加投资、雇用新的工人,在原有生产模式下扩大生产。于是,在高投资推动下,经济出现高增长。此时的经济特征是高投资、低消费。

      在工业化阶段,劳动力优化结束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经过这个过渡期后,进入资本化阶段,经济增速明显下降,随着劳动力报酬上升,出现产业转移,经济增长模式进入资本深化阶段,制造业不再上升,就业率开始逐渐下降,服务业占比上升,居民消费占比逐渐上升,储蓄率持续下降。

      2010年到2014年,欧洲出现了一个主权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海内外很多学者,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将原因归结为希腊人太懒了。从下图的数据来看,希腊人不仅不懒,还是其中最勤奋的国家,数据不支撑,所以上述结论不成立。

      如图所示,对比欧元区整合之后各国的贸易顺差情况可以发现,除德国外,其他国家的贸易情况都在恶化,贸易赤字不断加大。

      欧元区整合之后,不仅货币统一,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流动全部统一。由于德国生产能力强、产品质量好、竞争优势强,商品卖到欧洲其他国家,把当地产业挤垮,之后就出现了图中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欧元之父”蒙代尔提出过一个理论——最佳货币区理论,欧元区的建立便是对此理论的实践。蒙代尔在理论上讲了一个完美的故事,但他忽略了各国间的差异,尤其是语言的差异。

      整个欧洲大陆有两大语种——日耳曼语族和拉丁语族,前者的使用范围包括北欧和中欧的德国、奥地利、卢森堡,西欧的英国、比利时、荷兰,后者的使用范围包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瑞士、罗马尼亚。于是,我们发现欧元区整合之后,日耳曼语国家贸易持续顺差,拉丁语国家贸易持续逆差,前者成为统一市场的受益者,后者则成为受害者。

      在国际贸易中,浮动汇率之下有国际收支自我平衡机制,如果逆差上升,势必推动本币贬值,本币贬值后产品竞争力提高,逆差得到改善后逐渐转向顺差。当欧元区采用统一货币后,汇率消失,随后机制消失,贸易逆差无法得到有效恢复,造成持续逆差,经济陷入困境。此外,欧洲中央银行出现后,各国没有了货币政策,而欧央行的货币政策无法进行结构性使用,致使宏观经济政策消失。

      在蒙代尔看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可以促使重新建立国际收支平衡,但没想到语言差异阻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语言的蝴蝶扇了扇翅膀,引发了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经济上出现了巨大的体系性问题。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做经济分析,要适当考虑经济学之外因素的影响,完全基于经济学的分析所产生的小错误,可能会导致大的结论性的错误。

    相关推荐
  • 【原创】培育我国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研究
  • 肇越:《经济研究方法论与经济分析体系》课程解析
  • 2020文旅新趋势:这六大产品最值得投资!
  • 在比较鉴别中彰显中国行政特色
  • 中国教育SAT分析技术第一次超越美国
  • 都市争雄最新章节_都市争雄周通郑飞燕全文免费阅读-笔趣阁
  • 工作简报(2011年第17期)
  • 守正创新勇毅笃行——广西北部湾银行8月简讯
  • 读懂定期报告 如何对利润表进行动态分析
  • 当代文学发展视觉化趋势浅议
  • 脚注信息
    Copyright © 2027 恒行3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