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恒行3注册-平台登录首页
  • 恒行3注册
  • 恒行3登录
  • 恒行3招商
  • 文章正文
    “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推动诉源治理”典型案例——优化营商环境篇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4-02-12 19:32 文字:【 】【 】【
    摘要:胜芳人民法庭设立在古镇胜芳,辖区面积171.7平方公里。辖区具有规模以上企业较多、金融机构设置健全、外地务工人员密集、非遗资源丰富等特点。经济和人文交汇,成就其特殊区域

      胜芳人民法庭设立在古镇胜芳,辖区面积171.7平方公里。辖区具有规模以上企业较多、金融机构设置健全、外地务工人员密集、非遗资源丰富等特点。经济和人文交汇,成就其特殊区域地位,也促使胜芳人民法庭在城乡结合法庭的建设中打造“枫桥式法庭”,在诉源治理过程将护航地方高质量发展、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结合,开启特色发展模式。

      胜芳镇拥有公司4843家,个体工商户892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年产值139亿元。胜芳镇的GDP占到霸州市的23%。身在经济重镇,胜芳法庭充分利用“调立审执”一体化机制,在优化营商中开启“全链条保护”模式。一是打造保护高地。院“一把手”带头走访企业,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分行业分领域“把脉问诊”,帮助企业依法规避发展风险,将末端保护引领至前端预防。二是打造保护基地。基于胜芳镇金融产业众多现状,在2021年10月,法庭组建廊坊法院系统首个金融审判庭,与银保调委会对接,完善金融纠纷先行调解,调解未果进入诉讼,贯彻“快立、快审、快执”理念,并将调解贯穿始终。2023年以来,已有多起商品房贷款“断供”案件通过有效化解实现双赢。金融审判庭针对发现的金融管理漏洞,适时提出司法建议,适时组织金融机构座谈会,实现维权与规范“双轨”并进。三是打造保护新地。2022年,河北省唯一一家知识产权维权中心落址胜芳。胜芳法庭在霸州法院支持下,积极配合廊坊中院工作,在知识产权发掘、培育、利用、保护等方面,为相关企业进行“法治体检”,帮助企业筑牢品牌“防护墙”。

      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胜芳镇土地流转纠纷和城乡拆迁补偿纠纷呈现多发态势,“问题楼盘”成为地方发展的障碍。近几年来,上述问题引发大量纠纷。胜芳法庭助力基层稳定并有效减少诉讼增量,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维护土地流转和城乡拆迁中的合法利益,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构建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护机制。一是完善涉农纠纷诉前化解机制。法庭与乡镇村街互通信息,了解涉农案件起因、经过及当前状态,与村街组织及时沟通,把准不稳定因素,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制定维稳方案。2021年以来,诉前化解涉农纠纷300余件。二是实现“问题楼盘”集中管辖。法庭在霸州法院的支持下,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对辖区内“问题楼盘”逐一调研,制定科学的诉前化解方案、诉中快审方案以及判后答疑方案。2021年以来诉前化解涉“问题楼盘”纠纷200余件;集中审结涉“问题楼盘”案件1000余件,上诉率在1%以下。三是打造流动人员的法律服务站。法庭在辖区设立1个法官工作站,以村街为基础,在流动人口密集居住地设法律服务站40个,通过定期普法宣传,让“身边的人民法庭”深入人心。

      胜芳古镇历史文化悠久,非遗资源发达,素有“三宗宝,一会一灯”的说法,“三宗宝”:戏楼、牌坊和文昌阁;“一会”:胜芳音乐会;“一灯”:胜芳花灯。其中胜芳音乐会和胜芳花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胜芳法庭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法治宣传的融合发展。一是司法保护非遗文化。胜芳法庭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联合文旅、市政等部门开展非遗文化保护司法协作,搭建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联动平台,形成保护合力。法庭干警定期应邀到非遗集中区域开展非遗文化保护等法治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了解非遗文化,积极投入保护大军,推动建立非遗文化保护基层防线。二是开展主题法治宣传。2023年正月,法庭开展“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治进灯会”主题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胜芳法庭的工作人员化身普法志愿者,向来往游客和村民普及非遗知识,激扬文化自信。三是典型案例引领示范。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和非遗从业人员等参加“法庭开放日”宣讲非遗文化保护典型案例,通过直观、立体式的现场演示,推进司法民主,落实法定职责,明确参与各方责任,提高居民非遗文化保护主体意识,让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真正根植于群众心中。

      双阳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人民法庭直接执行工作机制,将执行触角延伸到村社最基层,加速兑现群众胜诉权益。各法庭新收执行案件纳入统一执行案件管理平台集约查控和送达文书,执行指挥中心对人民法庭直接办理执行案件进行管理、监督与指导,有效提升执行工作实效和执行能力现代化水平。2023年以来,双阳法院下设的四个人民法庭新收执行案件104件,执结98件,执结率94.23%,执行到位金额386万元,平均结案时长14.56天。

      建立团队办案机制。按照“执行法庭+执行专员”模式,成立3个执行团队,承办本法庭涉执案件。建立审、执办案人直接对接交流机制,对判项内容能否执行、案情人情等直接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法庭案熟、人熟、地熟优势,有效减少沟通成本,缩短办案周期,提升案件审执效率。建立庭局包保机制。实施“1执行实施组+1人民法庭”结对包保协助机制,派驻执行员每周驻庭1-2天协助案件办理。在采取强制措施、集中行动、财产处置等执行活动时,由结对执行实施组给予配合,保障法庭执行力量充足,目前,共联合开展执行活动20余次。

      “一体化”立调审执。完善法庭“立调审执”一体化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执行通知程序前置改革,对有给付内容的裁判文书确保执行通知全覆盖。成立司法释明中心,建立完善执前督促和解机制,对于能当庭执行的案件尽可能推动当庭执行,对于判决生效后未履行案件直接办理立案手续,让当事人在家门口即可实现立、调、审、执“一站全办,一网通办”。“网格化”查人找物。针对执行案件中“查人难、找物难”现状,与区平安办联合建立“查人找物”联动执行机制,在全区134个村屯聘任1314名网格员、综治协管员为联络员,充分发挥屯组“本地人”优势,协助开展送达、查人找物工作。查找拘传被执行人56人,执结案件183件,执行到位金额1000余万元。“多元化”联动执行。主动与辖区内乡镇主要领导、人大代表、村社干部进行对接,与属地派出所、司法所建立“一庭两所”执行联动机制,有效提高执行到位率。法官干警分片包干进入134个村屯村民微信群,积极开展线上普法宣传,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努力营造守法诚信光荣、违法失信可耻的基层司法环境。

      开展“执行质效提升行动”。着力强化执行流程关键节点管理,聚焦关键指标,逐案制定执行工作方案。利用节假日、休息日和清晨傍晚等时间节点,先后开展突击执行行动12次,严厉打击隐藏财产、拒不履行义务、抵抗执行的“老赖”,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审限内执结率100%。开展“民生案件暖心行动”。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10万元以下涉民生案件进行集中梳理,分类建立台账,做到优先立案、优先办理,主动查控、主动协调,尽快处置、尽快救助,集中执结246件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案件,执行到位金额300余万元,同时,协调民政等部门发放救助6.8万元,以实际行动让胜诉群众拿到“真金白银”。开展“拒执打击宣传行动”。充分发挥法庭执行工作优势,基于农村熟人社会特点,与乡镇、村屯联合开展“拒执打击宣传行动”。通过在村委会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张贴拒执犯罪公告等方式,执行一案教育一片。自该项行动开展以来,先后曝光失信被执行人49人,其中10人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开展“执行信息公开行动”。探索建立“执行卷宗公开、执行日志公开、执行现场公开、执行规范公开”四大执行公开行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见证执行,通过微信、视频等形式主动向当事人公开案件执行进度、执行现场等信息,让执行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最大程度消除申请执行人对法院执行工作的误解,赢得人民群众理解与支持。

      亚布力人民法院大海林人民法庭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肩负着大海林林业局辖区近四万人口的民事案件审理和执行工作,辖区面积26.6万公顷,著名景区“中国雪乡”坐落于此。近年来,大海林法庭不断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加强诉源治理,以优质高效司法服务保障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海林法庭立足审判前沿,发挥法治指引功能,选取典型案件开展巡回审判,组织干警深入社区、林场宣讲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类法律知识;积极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主动参与大海林林业局河长制、林长制体系建设,保护森林资源有序发展;大力开展诉源治理,积极协调整合林业局、公安局、检察院、人民调解组织等资源,创建诉源治理新模式,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诉外。今年1-5月,开展诉前调解纠纷37件,较去年同期18件同比上升105%,成功调解29件,调解成功率78%,并实现调解案件实际履行率100%,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大海林法庭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刻内涵,提高生态旅游司法保护力度,做好“冰天雪地”这篇大文章。

      一是全时段服务。在雪乡景区开展“郝法官伴你行”活动,通过移动微法院、“郝法官”微信号等灵活方式,实现全时段高效快捷处理涉旅游纠纷。活动开展以来,“郝法官”电线余人次,微信沟通化解纠纷200余人次,释法答疑235人次,线余人次,诉前调解、和解履行19件。特别是在春节旅游高峰期,共处理涉旅游纠纷26起,以优质高效司法服务保障龙江冰雪经济产业发展。

      二是全方位覆盖。大海林法庭在中国雪乡等景区设立三个“郝法官旅游巡回法庭”,在辖区林场所建立19个“郝法官巡回工作站”,有效解决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旅游旺季进驻景区开展全天候司法服务,随访调研了解游客的旅游体验,听取意见,调处纠纷。景区某家庭旅馆求助“郝法官”,其务工人员栾某申请辞职,导致旅馆不能正常经营。了解情况后,“郝法官”通过讲法律、说道理,化解双方争执,并协调解决用人短缺的实际困难,得到双方的赞扬和感谢。

      三是注重社会效果。来自安徽的游客杨某在雪乡滑雪场游玩时,被来自重庆的游客陈某、朱某撞倒,手臂骨折,遂向陈某、朱某提出索赔请求。“郝法官”获悉后,对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的明理释法,三位游客最终达成和解并签订协议,陈某、朱某预付给杨某3000元医疗费,约定按实际发生的治疗费用多退少补。三位游客对“郝法官”高效处理纠纷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大海林法庭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增强服务保障大局意识,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固化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升司法服务能力,保障龙江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守护好“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推进相关制度落实落靠,找准个案处理与服务大局的结合点,维护市场主体合法利益,做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二是持续开展“一站式”诉讼服务,积极推进诉前调解工作,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妥善化解纠纷,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移动微法院平台优势,大力开展线上立案,广泛应用网上开庭,真正实现指尖诉讼;三是加强繁简案件的甄别,做好旅游服务合同、人身损害赔偿、消费纠纷等化解工作,实现审判机制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人性化的司法服务。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法院海头法庭位于江苏省最北端,是全省离海岸线最近的人民法庭。辖区渔业经济发达,涉渔案件多发,尤其是互联网经济大潮的到来,对涉渔电商司法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庭立足辖区资源优势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靠前服务,持续优化便民诉讼服务举措,强化涉渔纠纷多元化解、源头治理,打造“渔家法庭”特色品牌,为渔业健康发展、渔民共同富裕提供优质司法保障。

      立足法庭辖区地缘性特点,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切实方便渔民诉讼。一是船上就近开庭。针对辖区渔民众多,出海时间长,难以在规定时间出庭应诉的实际情况,创新“船上开庭”工作机制,主动前往渔船、码头、港口等就地开庭、调查、调解,就地化解纠纷,切实将诉讼服务送上渔船码头。二是假日集中开庭。根据每年特定时间是休渔禁捕期的实际情况,对于出海在外的涉渔案件当事人,可以向法庭电话申请,预约在休渔期集中开庭。对于无法在工作日出庭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可以向法庭预约在节假日、双休日开庭,最大程度为渔民提供便利司法服务。三是线上快速开庭。结合辖区电商产业发达,渔民多采用电商直播方式进行渔业交易的实际情况,创新打造线上“电商法庭”,建立快立、快调、快审、快判“四快”工作机制,切实减轻群众诉累。

      坚持把多元化解渔业纠纷作为服务渔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抓手,以优质司法服务助力渔村振兴。一是注重“乡贤”力量引领。邀请当地“乡贤”等担任特邀调解员,引入“船老大”“包工头”等农村乡土专家,以渔民特有的方式化解渔业纠纷。2020年以来,法庭邀请“乡贤”参与化解疑难复杂案件216件,相关案例在央视《庭审现场》《今日说法》等栏目播出。二是强化专业协会指引。与渔业协会、电商协会、渔技站、海上“四联办”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定期召开例会,共同调处涉渔纠纷,共谋渔业经济健康发展。选聘专业协会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加大行业调解力度,促进涉渔电商纠纷专业高效化解。辖区海头镇获评中国“淘宝镇”、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镇。三是加强海事法院共建。与南京海事法院连云港法庭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推进涉渔涉海商纠纷联动化解,为渔村振兴提供良好法治环境。2020年以来,联动化解涉渔纠纷172件,开展纠纷排查化解67场次。调解率、撤诉率、一审服判息诉率等质效指标位居全市法院人民法庭前列,获评“全省优秀人民法庭”。

      积极探索司法为民新举措,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力渔民共同走上致富路。一是创新“巡回审理+示范裁判”模式。去年以来,法庭实施“巡回审判村村到”工程,对辖区97个镇村实现全覆盖,选取渔业承包合同纠纷等渔民关注度较高的典型案例开展巡回审判43场次,1000余名渔民现场旁听,对具有示范效应的案件进行公开宣判,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二是创新“普法宣讲+个案指导”模式。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和专题指导活动,针对渔民关心的电商服务、风险规避、合规经营等法律问题,提出专业法律建议,满足了渔民多层次、多途径、低成本、高效率化解矛盾纠纷的司法需求。2022年,辖区海头镇电商销售额达100亿元,日活跃直播账号6000个,带动2万余人就业、创业。三是创新“专题调研+总结反馈”模式。针对涉渔纠纷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作司法建议,为辖区党委政府提供法律风险提示,促进科学决策。同时,定期向地方党委政府发送《社情简报》,动态分析阻碍渔民致富的政策因素、结构规模及成因特点,并提出意见建议,一篇涉电商情况反映被省委简报采用。

      随着旅游逐渐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刚需,发展旅游产业成为提升生活品质,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德清县人民法院莫干山法庭以优化旅游审判、延伸司法服务、做实产业保障为主抓手,践行司法为民,妥善化解涉旅游矛盾纠纷,推动辖区国际化精品民宿产业发展,有力护航莫干山从全国民宿旅游产业发源地向标杆地迈进,绘就事了人和、景美人怡、业兴人富美好画卷,相关工作获《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等专题报道。

      一是加强旅游纠纷诉前调解。以民宿工作综合治理站和旅游纠纷调解中心为依托,引入旅游监管、行业协会以及乡村法治带头人等38人的专业调解团队参与旅游纠纷诉前化解,多点集群提供线上调解、立案、开庭等“一站式”诉讼服务,共就地诉前化解涉旅纠纷689件。站点无法化解的涉旅纠纷,95%以上引导进入“网上立案+在线审理”的便捷通道。二是打造专业化速裁模式。建立涉旅纠纷速裁团队,依托司法服务站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通过电子送达、示范诉讼、要素式裁判等方式实现纠纷繁简分流,涉旅纠纷平均审理天数少于10天。针对辖区“洋家乐”相关涉外民宿旅游纠纷,在速裁团队配备“双语法官”,利用专业优势和语言沟通能力,化解南非民宿投资者投资额超5000万元的土地流转纠纷。三是推进集约型快执机制。推行“三员治理”执行模式,驻庭执行员联动执行调解员、执行网格员,开展涉旅纠纷执前督促120余次,收集执行线余条,确保涉旅纠纷精准执行、案结事了。推动建立民宿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管理机制,人民法院依法从质保金账户直接划拨赔偿款,确保5天内实现涉旅纠纷当事人胜诉权益。

      一是创新综合联动执法机制。联合文旅、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成立旅游纠纷化解联合指导小组,建立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协调化解涉旅纠纷200余件,疫情期间促成90余件“退订”涉旅纠纷批量化解,实现涉疫旅游纠纷“零诉讼”。二是架构数字赋能治理网络。依托“浙江解纷码”数字化解纷平台,与“数字乡村一张图”深度融合,在线对接各职能部门开展嵌入式乡村治理,优化乡村服务、乡村经营两大模块,通过参与村集体重大事项在线联席论证、民宿行业指导例会、“无讼无访村”建设等多种形式,提升乡村法治意识,助推辖区内五四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三是建设法治文化宣传阵地。改编法庭真实案例创作微电影《茫崖之恋》,融入莫干山旅游产业及风景元素,获评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最佳作品。依托莫干山“五四”宪法草拟地法治文化优势,全国首创在4A级景区内设立“法韵莫干”司法体验中心,全面开展法治宣传,接待旅客超20万人次,获评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成为景区内的亮丽法治“风景点”。

      一是推动激活旅游发展动能。服务“农地入市”改革,参与促成“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全国第一拍。妥善处理土地流转、农房租赁、股权转让等涉旅纠纷,定点向民宿行业组织、产业集中村社发布相关典型案例16个。编写《乡村创客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手册》,保障返乡大学生、文艺工作者等“乡村创客”安心合法入市,推动各类生产要素有效集聚,区域涉旅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助力擦亮民宿经济名片。推动民宿行业服务标准化,参与制定全国首个乡村民宿地方标准,并作为《乡村民宿服务质量规范》国家标准蓝本;妥善处置民宿商标、字号等知产纠纷26件,保障“裸心”“清境原舍”等一批知名商标权利人权益,以案释法强化特色民宿品牌意识,助力打造高端民宿品牌。三是引导注入全域旅游元素。联合农业农村局等六家单位,共同出台《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联合保护的意见》,完善对以“莫干黄芽”“德清早园笋”为代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联合保护机制,通过联合走访、培训指导、风险提示等方式,引导相关产业规范化管理经营,塑造精品形象,实现农旅融合,产业互动。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人民法院德山人民法庭地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辖区共有2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700多个市场主体。为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德山人民法庭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多元联动机制、深化案件调解机制、优化涉企服务机制,助力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省级先进园区表彰和省市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主动与经开区管委会、乡镇街道对接,融入当地党委政府主导的营商环境治理体系,参加联席会议,分析排查涉企纠纷,针对性提出司法建议,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综合治理。二是对接网格管理体系。加强与经开区平安中心协同配合,以诉源治理工作站为“前哨”,利用网格员探针优势,建立纠纷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和研判涉企矛盾纠纷信息。三是强化部门联合共建。积极探索“法院+”模式,与人民银行、工会等行业组织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化解涉企纠纷586件,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多元化司法服务。2022年,全市首家“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在德山人民法庭揭牌成立,成功化解137起企业与职工的劳动争议。四是完善律师驻庭制度。组织律师在法庭调解室轮流坐班,为企业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诉前调解、信访接待等工作。自开展工作以来,共计接待当事人3400余人次。

      一是坚持将非诉机制挺在前面。强化诉前调解力量,采用“特邀调解员—法官助理—员额法官”递进调解模式,精准指导特邀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让多元调解“前端”和速裁快审“终端”无缝衔接。2022年,德山人民法庭诉前调解涉企案件215件。二是坚持将调解贯穿审判始终。积极探索“调+撤”纠纷化解模式,邀请社区工作人员、企业代表、职工代表参与诉中调解,做到调解优先,能调尽调。2022年,德山人民法庭2名员额法官共办理诉讼案件1284件,其中以调解和撤回起诉结案923件,调撤率高达71.85%。三是坚持将善意执行落实落细。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结合,依法审慎运用强制措施,对经营困难的被执行企业采取“活封”“活扣”方式查封、扣押财产。同时积极引入行业调解组织参与调解,以调促执、执调联动,化解双方矛盾,促使达成执行和解,避免涉案企业“因案致死”,增强企业的“造血再生”功能,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一是推行“一站式”诉讼服务。依托全省数字法院、立案窗口等平台的诉讼服务功能,健全线上、线下立体化诉讼服务渠道,为企业提供一站通办、一次通办的立案、查询、咨询、事项办理、诉调对接等诉讼法律服务。二是深化繁简分流。坚持“能简则简”的原则,落实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推进涉企案件审判高效化。2022年,德山人民法庭适用简易程序案件965件,简易程序适用率达96%以上,案件平均审理周期30天。三是设立巡回审判点。依托在园区内设立的诉源治理工作站,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邀请企业代表、职工代表旁听庭审、参与调解,用身边案例现场普法。2022年,德山人民法庭开展巡回审判23场,现场调解纠纷57起。四是精准送法入企。设立企业联络员制度,开辟企业表达诉求的绿色通道,了解企业司法需求,进行“法律把脉”,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指引,打通人民法院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2022年,德山人民法庭开展入企服务122次,专题咨询会8次,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5个。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企业21000余家。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庭立足服务保障企业发展实际,努力打造涉企专业法庭,以涉企纠纷诉源治理“小支点”撬动服务企业发展“大格局”。办案质效得到人民群众和企业高度评价,荣获广西法院办案标兵集体等荣誉称号,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机制作为广西亮点写入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围绕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及纠纷实质化解目标,打造“三走三问三提高”工作品牌。一是走访企业问需求,提高司法服务精准度。为企业量身定制普法菜单及“靶向式”司法建议,发放《涉企合同常见法律风险提示二十条》《物业服务合同审判白皮书》等“普法套餐”。涉企专业法庭成立以来,定期开展法律专题讲座、送法进企业活动,为辖区80多家企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二是走访职能部门问对策,加强涉企纠纷源头治理。依托经开区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联合保障中心,通过调研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听取职能部门对加强基层治理的经验做法和意见建议,“抓前端、治未病”,合力研判源头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对策。三是走访行业协会问困难,提高涉企纠纷化解能力水平。了解企业行业协会处理涉企纠纷中所遇问题结症,不定期开展调解经验交流及培训活动,畅通法庭诉前调解与行业调解、民间调解的沟通渠道,推建“法庭+行业协会”“法庭+第三方调解组织”等“法庭+N”多元解纷机制,激发涉企纠纷化解新动能。

      立足纠纷源头治理,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构建“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分层递进多元解纷模式,降低企业解纷成本。一是融入社会治理链,预防矛盾变量。积极融入经开区管委会牵头打造的“三级阶梯递进式”诉源治理工作格局,与辖区街道办成立诉与非诉无缝对接联调中心,通过平台分流纠纷至基层组织化解,由法庭提供法律指导、在线司法确认等一站式服务。二是强化联动机制,减少纠纷增量。出台《关于成立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联合保障中心的实施方案》,通过经开区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联合保障中心、经开区“物业纠纷联调e站”“法庭+劳动监察”“汪姐调解工作室”等多个调解平台共同化解纠纷。2022年以来,联合各调解组织化解涉企纠纷1960件,涉及标的额近8000万元。制定《关于共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物业纠纷联调e站”的实施方案》,“物业纠纷联调e站”诉前化解物业纠纷334件,物业纠纷案件收案数同比下降16%。三是创新分流调解模式,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对进入法庭的纠纷,先引导当事人通过“汪姐调解工作室”诉前解决;调解不成则采取“示范判决+类案调解”模式跟进调解;最后由审判团队通过“以审促调”“以保促调”工作思路,争取在判决前实质化解。“汪姐调解工作室”自2020年10月成立以来,参与调解案件3498件,调解成功1050件,调解成功率达30%,其“四情”(热情、实情、温情、真性情)工作法获《人民法院报》推介。

      抓实公正与效率,秉持企业有所需、法庭有所为,惠企便民司法服务再升级。一是出台涉企案件“惠企便民十举措”。定期开办惠企普法讲座、党建法律讲堂。制定出台《关于对涉企案件实行经济影响评估的实施方案(试行)》,对符合情形的137件涉企案件进行评估,通过引导调解、活封、反担保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并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实现涉企案件快慢分道。加大案件繁简分流力度,将系列案、关联案件及小额诉讼程序案件分流至专业速裁团队集中审理,确保统一裁判尺度,提高速裁团队效率。推行文书“瘦身”改革,完善劳动争议、买卖合同、商品房预售合同等类案的要素式裁判文书样式,增强文书样式的实用性。探索庭审模式改革,确保一法官一专属法庭,推行门诊式庭审、集约化庭审,简化庭审流程,切实提高庭审效率。围绕分流、调解、速裁、快审四个核心,实现涉企案件各个环节全面提速。2022年以来,法庭诉讼案件调撤率达40.52%,商事纠纷解决时长同比缩减21天。

      西安市高陵区法院泾渭人民法庭位于“泾渭分明”之畔,辖区入驻陕汽集团、隆基、长庆油田等各类企业78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13家,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千亿元,汽车制造业占全市半壁江山。法庭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以“扎根基层、服务园区”为己任,做实做细司法服务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化干戈于诉外,止纷争于庭内,形成“串星成链、聚星成片”的聚合效应。先后被评为全省法院两化建设“示范法庭”、“西安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市法院“枫桥式人民法庭”等。

      一是“党建+普法”拓广度。充分发挥法庭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党员干警争做优化营商环境的“领头雁”,针对企业内部治理、生产经营、劳动用工等方面常见法律风险,以“法映泾渭红”为主题,主动走进园区开展普法宣传、专题讲座、巡回审判等活动60余场次。二是“党建+文化”延深度。因地制宜,积极打造以“泾渭分明、恪守底线、激浊扬清、守护公正”为核心的特色法庭文化,以法治文化“软实力”为营商环境“赋能加码”。三是“党建+共建”增力度。与园区企业开展“党支部结对共建”,加强法庭与企业的党建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经验互通,形成解决矛盾纠纷合力,促进党建工作与审判业务、优化营商环境同频共振。

      一是审判队伍专业化。按照“3+1+3+N”模式成立涉企纠纷专业合议庭,专门负责审理辖区涉企民商事案件,通过专案专审,使法官审有所专、审有所长、审有所精,切实提高涉企案件办理的专业化水平,案件发改率呈逐年下降态势。二是速裁快审规范化。建立涉企案件快立、快调、快审、快结“绿色通道”,积极适用简易、小额诉讼程序,力争“当天审、当周结”,涉企纠纷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达80.2%以上,平均审理时间缩短至53天,为公平正义提效加速。三是司法建议精准化。充分运用司法大数据梳理分析涉企纠纷案件相关情况,专门编写《涉企民商事纠纷审判白皮书》《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提示书》等,向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业发送900余份,发挥“风向标”“晴雨表”的作用。四是诉讼服务智能化。充分发挥法庭诉讼服务站及“泾渭云”互联网法庭功能作用,全面推进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线缴费、电子送达、线上调解,为企业提供集中高效集约的诉讼服务,一年来,共接待现场咨询800余人次,办理网上立案553件,开展电子送达3562次,网上开庭、调解案件331件。

      一是密切府院联动。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完善府院联动工作机制,设立驻西安泾河工业园管委会“泾心渭企”共享法庭,将法庭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末端,企业不出园区,即可方便、快捷办理诉讼事务;加强与园区管委会、街道办、派出所、司法所等相关职能部门常态化联络会商,针对重大项目建设涉法律问题召开联席会议8次。二是做优入企走访。秉持“企有所需、法有所为”工作理念,制定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八项措施》,坚持有事必登门、平常多服务、无事不打扰的原则,“点对点”走访企业20余次,为企业量身定制开展“法治体检”16次,帮助查找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通过对“症”施策,使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三是强化源头治理。坚持“源头预防为先”工作思路,成立“法润泾渭·护航北跨”诉源治理工作站,在人工智能制造智慧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中,主动调研摸排潜在法律风险,强化涉诉风险预判预警,通过法律指导、法律咨询、风险评估、诉前协调化解等方式,促使项目建设涉及的拆迁补偿、侵权、继承等12起矛盾纠纷就地调处、就地化解。四是激活非诉解纷。加大诉前调处力度,积极引导企业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吸纳“涉企纠纷”调解委员会、中小企业纠纷调解中心、金融消费纠纷调解工作室等调解组织入驻调解平台,选聘65名企业管理人员、社会专业人士作为特邀调解员,运用“法+企+N”模式推动调解力量多元化、行业化、专业化;2022年以来,已将147件涉企矛盾纠纷成功化解在园区内,维护企业合法权益1800余万元。

      甘肃法院引导覆盖全省县域的350多家人民法庭,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因地制宜,坚持术业专攻,以“小机构”提供“大服务”,以“小切口”保障“大产业”,让“小法庭”在“强县域”中实现大作为。

      对接工业主导、城市服务、农业优先、文旅赋能、生态功能县域经济五大发展方向,采用“集中管辖+专业化审判”模式,成立处理类型化案件专业法庭,实现审有所专、调有所能、处有所成。服务园区建设,与“一县一园”全覆盖对接,对重点产业集聚区靠前服务、保驾护航。服务金融建设,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动态联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服务三农建设,打造苹果法庭、种子法庭等群众身边的法庭,主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服务旅游建设,推动旅游纠纷、游客消费纠纷等案件就地审理、快速裁决,助力全域旅游法治环境提升。服务生态建设,在黄河上游、祁连山等重点国家自然保护区打造生态巡回法庭,推进跨区域司法保护、全流域协同治理,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推动“一站式”向人民法庭延伸,打造集约高效、便企利企、交融共享的企业诉讼服务站。引导一庭通办,打造调、立、裁、审、执“一站式”协同流程,建立集导诉分流、诉前调解、简案速裁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通道”,实现涉企纠纷“一站受理、集成服务”。推动一网全办,积极推广使用移动微法院、送达保全、律师服务等智慧平台,实现企业立案、交费、保全、鉴定等事项100%可全程网办,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真正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力争一次办结,为企业提供起诉书、答辩状等要素式文书样式,推送金融借贷、劳动争议等类型化案例“菜单库”参照式解纷,实行诉讼事项一次性告知、涉诉纠纷一揽子化解、立审执一体化办理,实现诉讼事务一次办结。

      对接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的要求,引导人民法庭聚焦县域“主导产业链”构建“法律服务链”。向项目聚力,围绕让签约项目公平公正安心落户、为开工项目优先服务确保完工、使竣工项目满意规范尽早投产的要求,加强府院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引导人民法庭深度参与到项目全流程各环节,从法律视角帮助可行性论证,提供法律风险评估,全力为重点项目司法护航。向产业聚力,以专业法律服务串联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政策链,为链上企业提供项目、股权、债务融资等专业法律支撑,增强司法服务产业发展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向品牌聚力,加大对县域产业核心技术、传统文化、“老字号”品牌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加大知识产权普法宣传,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推动司法服务前移、解纷平台前置、干警力量下沉,开展“万名干警联万企”行动,帮助企业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一对一联系,一个法庭对接一条产业链,一名干警联系一个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以人民法庭为平台,设立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站、解纷联络员,构建“庭、点、站、员”服务企业新模式,实现涉诉企业就近能办、多点可办。点对点巡回,推动包联企业“六必访”与“法官联系点”有效衔接,加强运用巡回办案、就地办案、入企办案等践行群众路线的司法工作方式,做到企业动向第一时间获悉、诉求第一时间掌握、困难第一时间了解、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对影响企业发展案件第一时间办理。面对面纾困,主动开展常态化、精准化“法治体检”,对企业重大经营活动提供法律咨询,加强法律释明,降低经营风险,引导企业堵漏建制、依法治企,更好地将司法职能转化为营商效能。

      石嘴山市惠农区人民法院河滨人民法庭面对辖区入驻企业增多、企业转型快速发展、辖区案件逐年增长且涉企案件占比较高的形势,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找准法庭服务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发力点,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强化诉源治理,依法保障和促进营商环境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依托智慧法庭建设,助推审判质效。积极推进法庭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为辖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诉讼服务。坚持运用“一站式”诉讼服务平台,为辖区企业和群众提供线上线下、方便快捷的“一站式”立案、分案、调解、保全、送达、鉴定等全面诉讼服务,确保矛盾纠纷高效处理。近三年法庭线%,有效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办案周期缩短11天,平均审限35.6天。2022年某企业因资金周转需要向银行贷款近三千万元,后因资金断链无力清偿贷款,债权受让人起诉要求企业支付借款本金及利息,法官考虑到利息时间成本,立案后迅速通过移动微法院调解平台线上调解,最终原告附条件放弃近千万元利息达成调解协议。二是线下服务提档升级,打通诉讼服务“最后一公里”。整合司法资源,优化人员配置,全面推行送达、鉴定等辅助事务集约化办理。创新优化服务方式,推出“欠薪绿色通道”“节假日”“午休”上门立案、预约立案等十余项便民利民服务措施。

      针对辖区涉企业纠纷占比70%、劳动争议案件居多的矛盾纠纷特点,持续向重点案件发力,开展诉源治理。一是建立诉前、立案、调判各环节协调对接机制。建立健全与经开区管委会、工商联、工会等组织沟通衔接机制,强化诉调对接,推进高发性、类型性矛盾诉源治理工作。二是因地制宜,到涉诉涉法多的企业走访调研。对重大敏感、群体性涉企案件第一时间主动深入企业现场调解,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司法需求,评估预涉诉纠纷,梳理矛盾纠纷产生根源,引导企业前移法律风险控制关口,实现从“事后维权”到“事先预防”的根本转变。三是以重点案件为突破口化解类型化纠纷。针对劳务合同、建设工程等重点矛盾纠纷,注重“逐案分析、类案总结、要素调判”,及时发布典型案例,达到“调判一案、规范一类、影响一片”的法治效果。近三年诉前化解矛盾纠纷505件,平均结案率95.25%,调撤率78.74%,调解金额8100余万元,调解案件履行率90%以上。2023年部分职工起诉某企业要求支付停产期间生活费,诉讼外有近五百名职工等待观望,法官联合工会组织多次协调,最终成功调解,“一揽子”解决案外相同430多名职工即将起诉的隐性案件,打造了以诉讼裁判结果为参考,为诉讼外同类纠纷提供处理标准的指导案例,做到“诉讼断后、效果外溢”。

      一是参与搭建法治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人民法庭专业优势与开发区管委会组织协调优势,出台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石嘴山市惠农区人民法院关于构建良性互动机制的实施方案、法治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工作制度等文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稳定市场主体,保护经济发展活力。二是加强协调联动。河滨法庭积极配合惠农区党委、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工作,主动参与辖区重大事项、重大涉法案件的协调会商,提供法律意见和司法支持;深入街道、社区、企业开展普法宣传,与管委会共同邀请知名教授举办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法律实务问题专题讲座,预防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隐患。三是持续开展“企业走访日”“法庭公众开放日”活动。法官定期为企业、职工讲授民法典、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把脉企业用工、投资、建设等风险,促进企业规范经营,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河滨法庭见证了开发区发展壮大的历程,为开发区提供了优质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相关推荐
  • 杭州招商爱达城1872丨楼盘详情网站丨最新动态资讯丨售楼处电话丨价格丨户
  • “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推动诉源治理”典型案例——优化营商环境篇
  • 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 第11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各行业最新资讯 - 产业发展研究网频道
  • 【时政动态】政务新闻速览
  • 舒城县:推行“证前指导”助力经营主体准入准营
  • 国内酒店品牌资讯
  • 【酒店数据】全国各线级城市当前不同档位酒店存量变化及占比分布
  • 省国动办指通处党支部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
  • 脚注信息
    Copyright © 2027 恒行3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